[罗大佑]首页/精彩乐评/恋曲二○○○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假如罗大佑只留下「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和「家」这三张唱片,在1985年就移民美国、从此引退,会不会影响他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

我愿意肯定地说,「会」,而且影响很大。五十年后,当某个人着手编纂「二十世纪台湾流行音乐史」,写到「罗大佑」这一章的时候,我无法预测「皇后大道东」、「原乡」和「首都」这三张「中国三部曲」的历史评价,但几乎可以确定,只要著者耳朵没有长茧,「恋曲二○○○」将会列名罗大佑九○年代最优秀的专辑--除非罗大佑在真正的千年纪来临前,又推出足以匹敌的新作(看看西洋乐坛多少咸鱼翻身老来俏的例子,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恋曲二○○○」是罗大佑在四十岁这年的作品,也是他在1988年的「爱人同志」之后第一张独力负责词曲创作、纯由国语演唱的专辑。这张专辑的市场反应相当冷淡,记得在上市之后没几个月,就看到唱片行纷纷把这张CD贴上「清仓大特价」的标签,堆在地上贱售。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张应当被冷落的专辑,为什么它当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

我试图提出的解答是︰这张专辑在九○年代中期,找不到对话的对象,找不到适切的目标群众︰对年轻听众来说,这张专辑过于老气,没有像「恋曲一九九○」那种KTV规格、易学易唱的歌。它的主题太老成,跟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不容易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对年长的听众来说,「恋曲二○○○」的主题又太沉重,充满了中年期的沧桑无奈和家国民族之类的庞大议题,音乐既不摇滚也不古典。而且,罗大佑从「爱人同志」开始就持续在关切的那个「黄色脸孔」--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这个主题,说实在的,在九○年代的台湾确实没什么市场。

平心而论,「恋曲二○○○」并不是一张政治意味浓厚的专辑,反倒充斥着罗大佑近年少有的私密情感。就这一点来看,「恋曲二○○○」倒可以和1984年的专辑「家」遥相呼应。不过仔细聆听之后,你会发现「就这么样吧」、「蓝」、「倒影」、「台北红玫瑰」这几首歌都很难以单纯的情歌论之,其中除了缠绵的情爱,还有更多化不开的无奈和愁绪。「嘿/就这么样吧/就让血液如年轻时/一样是红」,这样的句子,不再豪情万丈,反倒带着几分强颜欢笑的凄凉。

综观专辑里这些「类情歌」,与其说歌者是在倾诉真情,倒不如说是借着对话,暴露自己的矛盾和脆弱。这里的罗大佑和「爱情这东西我明白」的那个罗大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岁渐长、不知所措、对温情充满渴望却又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即使是曲风妖娆的「台北红玫瑰」,罗大佑依旧忍不住感叹︰「不要扫兴/人生已足够乏味/如此的付出我问心无愧」。

至于标题曲「恋曲二○○○」,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当成一般定义的「情歌」来解读,这分明缠绕着千丝万缕的家国民族历史情结︰「远攀入云层里的喜玛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等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倘若能抚摸你的双手面颊/此生终也不算虚假」。这首歌和十余年前的「将进酒」遥遥相对,同样把私密情感和家国情怀杂揉一处,海天茫茫,一片苍凉荒莽,嗅不出一丝一毫的情爱气味。

唯一一首政治意识鲜明的「五十块钱」,在笔者替「罗大佑自选辑」撰写的说明文字中曾经提过,或许可以看成摩登版的「现象七十二变」,只不过这次关注的范围扩大到两岸三地了。辛辣的歌词在三年半之后重新聆听,依旧相当有趣,不过这首歌也注定在两岸三地都不会受欢迎,因为它并不讨好任何一边的人。

这张专辑在编曲上最具震撼力的作品,莫过于「东风」和「天雨」这两首。澎湃汹涌的音场层层叠叠、迫人之至,曼陀铃的声音在这里发挥了画龙点睛的功效。「天雨」的唱腔放肆癫狂,就像九○年代的Bob Dylan,沙哑粗砺,充满爆炸性的能量。罗大佑的嗓音和Dylan一样有先天的条件限制,基本上是不能被传统标准qualified的歌者,但是他们都懂得「化弱势为优势」,把不标准的咬字和沙哑的歌喉化为独一无二的特色。九○年代的罗大佑并不是次次都能驾驭自己的声喉,但在「天雨」里面,我们听到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经典表现。

谈到编曲,「恋曲二○○○」创造出台湾流行音乐从未出现过的声音,个人以为这是它最大的成就。上海管弦乐团的气势在「上海之夜」和「恋曲二○○○」的表现无法不令人赞叹,后者搭上合唱团的尝试早在「爱人同志」就已经出现,这次的编排更加圆熟。这些雍容的古典音色跟MIDI、吉他、曼陀铃的摇滚能量紧密结合,绝对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丰沛的才气,纔能将这些色彩各异的声音驾驭自如,渲绘出一片片引人入胜的声音风景。我们可以把这张专辑视为罗大佑二十年音乐功力的总验收,而他也真的拿出了不容小觑的成果。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恋曲二○○○」都是一张水准之上的作品,在歌词、编曲和制作概念各方面,都远远领先大多数台湾流行音乐的产品。不过就跟乐史上许许多多的经典一样,这也是一张沉重的作品。繁华落尽、前尘茫茫,聆听这张专辑,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旅程。这样扎实、水准整齐的作品,在近几年的乐坛是极稀有的。

总的来说,作为政论家、作为时评作家的罗大佑或许值得怀疑;但在这张专辑,我觉得「音乐人罗大佑」终究还是获得了可观的胜利。大佑︰暂时别写专栏,多写点歌吧,我觉得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