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离:美丽岛的日暮时分

离:美丽岛的日暮时分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1356405/
美丽岛的日暮时分


  听了罗大佑的《美丽岛》,因为不再象少年时容易满怀期待,所以心情平淡。

  罗大佑蛰伏的十年,他自己,和我们都在老去,就像他唱的“时光在慢慢消失”,我们应该体谅他的悠闲和沉寂。而要求一个作者勤奋耕耘、不断突破、每次都以崭新形象示人,实在是一种苛求。不如把他当作一位老友,在人生的驿站中坐下来,转轴拨弦,为我们唱两首新歌儿助兴。如果总是把他当作“大师”或“精神象征”,他也会不堪重负的。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容易产生宏大抱负的人。舆论中那些对他的创造力的溢美,以及追星族式的颂扬,却会在不知觉中搅乱了他的心灵平静。

  以《美丽岛》的音乐来看,并不像传媒所说的完成了实验和探索,仅仅在编曲上展现技术进步和多元营养是不够的。他的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在重复自己。

  首先,专辑里的歌曲在歌词上一如既往地排比华丽、词藻繁复,延续了90年代以来的特色,并无新意。罗大佑早期的词作并非如此,像《恋曲1980》、《歌》那样的作品清新简洁,意境并不逊色。他的歌词创作历程仿佛经历了由欧阳修、张先的小令过渡到吴文英、周密的长调般的转变,但也自然出现了梦窗式的“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缺点。比如

    “尘土本无边
    光阴在倒流起
    生死美丽岛
    最後的压轴戏
    沧海遗珠啊
    目光何烈如炬
    故土梦里追
    归乡共飘泊去”

  这样的能指碎片,艰深晦涩,不知所云。虽然同是拼贴罗列,“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转眼间到了民/国七十二年”,更加能折射出作者的巧思。

  在旋律方面,《美丽岛》亦实在是太令人似曾相识。对于一个能背唱他大多数的歌曲人来说,这张专辑中的多首作品面目熟悉,只要听上两遍就能找到调子。罗大佑的旋律有近似的套路,特别是长句歌词的作品,在《首都》之后是愈演愈烈。《首都》当年用一个曲子套不同的方言歌词,引来不少争议,也有人说罗大佑江郎才尽。对此,支持罗大佑的解释称他在尝试探索着一个音乐上的统合,体现出他企图超越华语流行乐地域藩篱的创作野心。这个说法给人的感觉,则是世界上存在有一首终极的旋律,它是旋律之王,一旦出现,以后的人只要为它匹配变化的歌词就足矣。我不认为真的有这种可能。我不清楚罗大佑是否真的有以上所述的想法,也没有机会问起他的旋律雷同是何原因。但是,美丽岛确实仍无法避免这个窠旧。
    
  对我而言,这张专辑最有趣的是那几首政治歌曲。《阿辉仔饲了一只狗》听起来很过瘾,尤其是如果了解台湾的十多年来的社会背景,不禁会笑。什么苏志诚啊、心灵改造啊、经国号之类的典故,一般的大陆听众可能会不大了解。对于罗大佑的这张专辑,李登辉的网站已经刊登出了批评文章,称罗大佑“让人遗憾”,尽管音乐人有表达政治立场的自由,但其音乐创作却走入了政党恶斗和政治谩骂的狭窄格局。

  平心而论,罗大佑的这几首政治歌曲的确是流于谩骂,更像个人泄愤,和当年的抗议歌曲相比,没什么深度的思辩,更不具备历史的厚重感。或许,罗大佑采用粗俗台语的动机,一是为了避免被扣上统派或卖台集团打手的帽子,二是令作品更加贴近草根阶层,然而,他的火气有些太旺了。

  1996年,李登辉参加首次直选,对手是统派的林郝配、清流的陈王配和台独的彭谢配。在那次选举中,罗大佑支持的是李登辉,并为李创作了竞选歌曲《台湾进行曲》。四年后,罗大佑选择了宋/楚瑜,又过了四年,他开始按捺不住骂人的冲动了。也许,他内心里觉得自己被李/登/辉骗了,所以才格外气愤吧。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几十年来,除了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绿营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岛内到大陆到海外,都被李登辉骗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