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7/15569375697.shtml
台海危机的阴影,在1996年的春天,穿过余光中诗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最终停落在罗大佑的《美丽岛》中,歌手柔肠低回地唱道:“沧海遗珠啊,目光何烈如炬,故土梦里追,归乡共飘泊去……离别黄昏后,相会在断层底。泪眼美丽岛,为君生为尔泣。”
转眼10年流光,普通民众在悲情与激昂中日益看清楚,民生的考量在两岸的政治图谱中究竟占有几分位置,“往来离合间,渐露出阴阳脸。多情美丽岛,真心换虚拟意”。而10年之间,台湾社会在走出军管的威权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民主自由”之后的认同危机、文化割裂与公平欠缺之痛。就像大陆民众在引领国家转型的改革方向上奋力前行一样,所有探索与经验中的乐与伤,都是一个民族不停进步的足音在不同时点的踏响。恍然间人们发觉,彼此之间似乎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
没有哪个地区像台海两岸,存在着政治对立但民间交流频繁且愈渐紧密的矛盾。这种巨大的张力,充分体现在台湾人的思想中。对应着海峡这边的,是两岸经贸交往数据逐年不动声色的攀升和一种不容置疑的眼神。
“远攀入云层里的喜玛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将对文明的责任与对普世价值的信仰投影在一衣带水之间,人们终究会认同,应该“戒急用忍”的并非两岸的交流冲动,而是一些政治人物的功利欲。“统一的意志”凝聚在一个民族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信之上。
在渐趋务实与彼此包容、尊重之下,历史波折终将过去。《反分裂国家法》已经为避免兄弟阋墙划下一条红线,只要台湾不搞法理台独,法律将守护和平。台独分子的行径或许可以酿成一时的危机,并继续制造麻烦,但危机即是转机,两岸民众以一个翘首前瞻的姿态,憧憬共存共荣的未来。
——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