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做客“Music Yard”沙龙 畅谈诗意人生
2007-5-28 北大新闻网记者:李峥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
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最亲爱的你象是梦中的风景
说梦醒后你会去我相信
不忧愁的脸是我的少年
不苍惶的眼等岁月改变
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的斜
人和人互相在街边道再见
你说你青春无悔包括对我的爱恋
你说岁月会改变相许终生的誓言
你说亲爱的道声再见
转过年轻的脸
含笑的带泪的不变的眼
——《青春无悔》
也许生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人都会熟知高晓松,这个校园民谣不老传说中的主角。5月25日晚,文化产业协会“Music Yard”音乐节活动系列沙龙邀请高晓松做客北大,同他的好友、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特邀讲员徐晓峰一起,向北大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次的美学散步沙龙场面依然爆满,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这个夜晚,高晓松既让我们回到过去,也让我们看向未来。
罗大佑给我指明了方向
沙龙间,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罗大佑。高晓松则说,罗大佑是旷世大师,唤醒了一代人,而他自己也是受益者。他认为,罗大佑是第一个将白话文在音乐中运用并表现得如此彻底,且是第一个成功地将西方音乐(blues,摇滚等)引进中国的人。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时代,也改变了一个时代。罗大佑是一个在音乐、歌词、态度上都拥有强大武器的战士,而一个民族,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战士、这样的先导。
罗大佑的话题使高晓松回忆起了他还是个吉他青年的时代。他所谓的“比较不工业化的单纯”支撑下了他对于音乐的执着,也促使他放弃工从艺,甘愿当一个浪迹天涯的音乐人。他戏说,音乐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荷尔蒙,没有太多的深思熟虑。在罗大佑和时代的引领下,高晓松在自己的纯真年代里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给了音乐事业,并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罗大佑巨大的感召力,徐晓峰老师有这样一句精辟的话语来形容:这个台湾的牙医隔着海岸医好了我的耳朵。
我更愿意被称为诗人
高晓松喜欢把自己写的歌词称为诗,并也写了不少诗歌。不仅限于写新诗,他对古代诗词曲的格律都有研究。高晓松最喜欢元曲,因为诗词格律在他眼里向来是精英贵族的游戏,而元曲则完成了文人自己的革命,转为低层人民喜爱的词曲,而诗词是需要这样的革命才能被注入新鲜活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
谈到他日渐侧重作词的情况,高晓松戏称这是因为汉民族的艺术细胞很差,流芳千古的都是写诗写词的文人,自己才有所转向的。但言语中,可以看出高晓松对于文字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他说,一个民族的个性,要看这个民族的人酒后脾性。中国自古以来诗歌与酒文化就是互相酝酿、互相催生的。也许高晓松认为,诗,是用来表达自己,表达自身民族的个性的最好方式。
因此,推却了同学要他唱歌的请求,高晓松朗诵了自己写的《开场白》和《彼得堡的遗书》。前者已被运用到歌曲中,后者呈现了一个四幕式的小歌剧的场景。诗歌中表达的时间和角色的意象,已经和《同桌的你》时代的高晓松风格相去甚远。远离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一个诗人形象的高晓松正在慢慢形成。
第三部电影
近几年,除了作词写诗之外,高晓松还拍起了电影,先后拍了《那时花开》和《我心飞翔》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对于第三部电影,高晓松表示将和好莱坞的一家独立电影公司合拍,风格依然会有所变化,但不会在国内公映。对于电影的风格的评价,高晓松认为这取决于戴什么样的“艺术眼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电影导演的道路上,他希望在未来能形成自己固定的风格。
在一曲《青春无悔》中,沙龙进入尾声。高晓松说,他对青春无悔。虽然世界和自己都在不停地改变,但是他永远不会后悔当时的选择。不管走向哪里,他都会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因此他寄语于北大的学子:希望你们也青春无悔。
高晓松猛批校园歌曲 称向娱乐圈献媚很可笑
2007-05-25 京华时报
音乐人高晓松昨日出席第四届传媒风尚校园歌曲大赛的启动发布会,一反常态猛烈抨击起校园歌曲现状。高晓松直言:“目前校园歌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献媚娱乐圈。”
昨天,由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传媒风尚校园歌曲大赛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内举行启动发布会。作为嘉宾前来捧场的音乐人高晓松却一反常态猛烈抨击起校园歌曲现状,高晓松直言:“目前校园歌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献媚娱乐圈。”
除高晓松外,黄雅莉、郑钧、关牧村等音乐界名人出席了此次启动仪式,但现场的学生们更对高晓松感兴趣,纷纷向他请教关于校园歌曲的问题。高晓松对校园歌曲提出建议说:“不要跟演艺圈贴边,要有大学的骄傲、节气和自尊。我最讨厌大学生电影节请一堆明星过去,搞得特俗。校园歌曲是青春的分泌物,要记住创作校园歌曲不是为了去卖钱,向娱乐圈献媚是件可笑的事。”
当被问及目前校园歌曲存在的问题时,高晓松一脸痛心疾首的表情,滔滔不绝地抨击了5分钟,最后还是主持人生硬地接话,才打住了高晓松的评论。高晓松指出,目前校园歌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献媚娱乐圈,“质量明显下滑,这点从歌词上体现得最明显。歌词都变成了最市井的中文,跟初中生的水平没什么区别,没韵律没回味。”(记者 赵楠楠 蒲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