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东方早报]鹿港小镇:幻灭之后拥抱或者虚无

[东方早报]鹿港小镇:幻灭之后拥抱或者虚无

文 河西 东方早报·文明周刊 2005-4-12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20多年前,一袭黑衣墨镜的罗大佑演唱起《鹿港小镇》来真可以说是感天动地。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这句歌词中,罗大佑贬斥现代化的台北,将台北和鹿港小镇视作一对矛盾体的首要证据是霓虹灯的存在。 夜晚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在《子夜》的开篇部分,茅盾为霓虹灯的光芒所震惊,那“射出火一样和青磷似的绿焰”的霓虹灯构筑起“十里洋场”上海的视觉火力网,并在茅盾的小说中占据了一个桥头堡性质的位置。在对待以霓虹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问题上,茅盾显得有些左右为难,一方面他同情无产阶级,并为这个声音所诱惑;另一方面,他又在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疑惑和留恋。 罗大佑要坚定得多,在这个“先锋的保守主义者”看来,霓虹灯是小镇的视觉敌人,它意味着一种以乡村/田园为衣食父母的生活方式的终结,这激起了少年罗大佑的极大愤慨。罗大佑唱红《鹿港小镇》的时代恰恰也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台湾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都市正在塑造“新的灵魂”,它们改变了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口味和格调,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喇叭裤、男性长发(参看成龙在《醉拳》中的造型)、邓丽君的柔声曼语逐渐为一种更为快节奏的时尚策略所取代了。不要小看了那些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人正是小镇“橙色革命”的主力军。 但由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种文化并存不悖,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时空错乱之感。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鬼片,其中,张国荣和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总是徘徊在两个时空之中:将如花和十二少殉情的30年代和如花寻访十二少的80年代并置在一起,但在这里,大都市是失败的,如花不为所动,她时刻想着的只是回到往事的追忆中去———一种视觉的乡愁呼之欲出。 上世纪80年代末,王杰的歌曲《安妮》撕心裂肺,在大街小巷有如一颗声音的原子弹,这其中的大众心理学问题值得探讨。安妮是被一辆汽车(一种现代文明的速度象征)夺去生命的,而且王杰总是喜欢将自己贬低到一个流浪者/无产阶级的位置上去,他的另一首名曲《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虽然时过境迁,却仍能令穷困潦倒者为之动容。王杰的声音是高亢的,带有激烈的控诉意味,他的目标不像罗大佑有所实指,而往往抽象化了,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一种罗大佑式的小镇心态———他们仿佛被现代化的浪潮抛到了一边,时刻想着“回家”(空间或者时间意义上的),但根本回不去;由此,他们对浮华世界的“一场游戏一场梦”深恶痛绝,总是幻想着拥有一份永恒的古典爱情,但这个无情的现代化的世界赋予他们的,只有幻灭二字。 罗大佑和如花一样是一个“搭错了车”的人吗?在这个小镇捍卫者的阵营中,罗大佑、苏芮、陈志远、李寿全、梁弘志……这一系列名字构成了一个反抗的谱系,但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他们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并最终抛弃了他们心中的小镇,在“皇后大道东”或者虚无飘渺的“美丽岛”上安营扎寨下来,这是罗大佑们的失败还是小镇面对都市推土机不可抗拒的命运?

专题:没有别处 且去古镇

TOP

[东方早报]鹿港小镇:幻灭之后拥抱或者虚无

文 河西 东方早报·文明周刊 2005-4-12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20多年前,一袭黑衣墨镜的罗大佑演唱起《鹿港小镇》来真可以说是感天动地。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这句歌词中,罗大佑贬斥现代化的台北,将台北和鹿港小镇视作一对矛盾体的首要证据是霓虹灯的存在。 夜晚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在《子夜》的开篇部分,茅盾为霓虹灯的光芒所震惊,那“射出火一样和青磷似的绿焰”的霓虹灯构筑起“十里洋场”上海的视觉火力网,并在茅盾的小说中占据了一个桥头堡性质的位置。在对待以霓虹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问题上,茅盾显得有些左右为难,一方面他同情无产阶级,并为这个声音所诱惑;另一方面,他又在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疑惑和留恋。 罗大佑要坚定得多,在这个“先锋的保守主义者”看来,霓虹灯是小镇的视觉敌人,它意味着一种以乡村/田园为衣食父母的生活方式的终结,这激起了少年罗大佑的极大愤慨。罗大佑唱红《鹿港小镇》的时代恰恰也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台湾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都市正在塑造“新的灵魂”,它们改变了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口味和格调,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喇叭裤、男性长发(参看成龙在《醉拳》中的造型)、邓丽君的柔声曼语逐渐为一种更为快节奏的时尚策略所取代了。不要小看了那些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人正是小镇“橙色革命”的主力军。 但由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种文化并存不悖,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时空错乱之感。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鬼片,其中,张国荣和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总是徘徊在两个时空之中:将如花和十二少殉情的30年代和如花寻访十二少的80年代并置在一起,但在这里,大都市是失败的,如花不为所动,她时刻想着的只是回到往事的追忆中去———一种视觉的乡愁呼之欲出。 上世纪80年代末,王杰的歌曲《安妮》撕心裂肺,在大街小巷有如一颗声音的原子弹,这其中的大众心理学问题值得探讨。安妮是被一辆汽车(一种现代文明的速度象征)夺去生命的,而且王杰总是喜欢将自己贬低到一个流浪者/无产阶级的位置上去,他的另一首名曲《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虽然时过境迁,却仍能令穷困潦倒者为之动容。王杰的声音是高亢的,带有激烈的控诉意味,他的目标不像罗大佑有所实指,而往往抽象化了,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一种罗大佑式的小镇心态———他们仿佛被现代化的浪潮抛到了一边,时刻想着“回家”(空间或者时间意义上的),但根本回不去;由此,他们对浮华世界的“一场游戏一场梦”深恶痛绝,总是幻想着拥有一份永恒的古典爱情,但这个无情的现代化的世界赋予他们的,只有幻灭二字。 罗大佑和如花一样是一个“搭错了车”的人吗?在这个小镇捍卫者的阵营中,罗大佑、苏芮、陈志远、李寿全、梁弘志……这一系列名字构成了一个反抗的谱系,但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他们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并最终抛弃了他们心中的小镇,在“皇后大道东”或者虚无飘渺的“美丽岛”上安营扎寨下来,这是罗大佑们的失败还是小镇面对都市推土机不可抗拒的命运?

专题:没有别处 且去古镇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