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孙梦晋:不是青春舞曲,却是中年美丽岛

孙梦晋:不是青春舞曲,却是中年美丽岛

不是青春舞曲,却是中年美丽岛
文/孙孟晋

青春到了中年,还能挤出多少水分?时间的残酷在罗大佑身上,在听他的歌长大的人身上都造成了伤害。多年前,我们就被迫封存起他唱过的一切:关于未来主人翁的精神、乌托邦以及所有不能了解的事。

在如今的音乐即娱乐、思想即偶像的华语歌坛,罗大佑也是一座岛。岛上长了什么草、搭了什么屋,人们未必有兴趣想知道。他的岛外生活这些年一直沸沸扬扬,说比唱多,唱比歌多。我一直以为革命是要本钱的,中年的罗大佑也经过难堪的挣扎,迫不得已的告别与无法告人的疑惑,生命有时候是向石头过渡的过程。

欢迎罗大佑露出了青春的尾巴,《美丽岛》是2004年的一个事件。

说实话,这张唱片在这年头非常出色,至少它不是一个关于歌坛教父知天命的注释,没有感恩的低吟,也没有老鲍勃·迪伦式咳嗽一声鼻涕一把的中年随意。

与其说情感不是浪漫主义的核心,不如说道德和政治不是一组命题。《美丽岛》的人文态度非常明确,关键的变化是罗大佑变得越来越实在,他的所指都很具体。另一方面,旧瓶换新酒的创作倾向也是有的,比如《倾城之雨》、《宁静温泉》的优美,却是罗氏旋律N版的延续。

我们本来就不再期待全新的罗大佑,惟一的兴趣是这个中年人是否成大器。庆幸的是:他能将个人私情和社会命题很平衡地摆放在一起。《美丽岛》是有力的,把中年人可能出现的抱怨转化成带点悲情地俯瞰世界。严格地说,《美丽岛》是献给中年人的,尤其是那些还在挣扎的人们,他使宽恕和超脱都石沉海底,并试图告诉人们——关怀身边的人和事。

其实,仁慈爱人与愤怒好斗并不矛盾,偶尔倾诉衷肠,偶尔风花雪月,只看在谁的身上发生。令人发笑的是罗大佑在《变天着花》里的变声唱,我联想到了《恋恋风尘》里的那个讲台语的阿公。当然不是那个阿公,阿公们也从农业的农村到了工业的城市。

罗大佑也从浪漫主义分子转换成现实主义分子,但他有内心的《美丽岛》。

(来源:外滩画报 2004.12.23)

TOP

王小峰:美丽岛的沉没

美丽岛的沉没 文/王小峰

我有一个喜欢罗大佑的朋友,以前他对我说,他对罗大佑的新专辑已不抱什么希望了,而我还是不死心,希望罗大佑在积聚了这么长的时间,拿出一张真正能让新老歌迷满意的专辑。现在,《美丽岛》浮出海面,我这个朋友说:“比我想象的好多了。”而我却无法从这张专辑发现什么美丽。这大概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者像与一个网友约会,想象得太好就成了见光死。

在《恋曲2080》之前,罗大佑把自己上升到了无人企及、甚至自己都够不着的一个高度,然后,他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当他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还不相信他已经走下神坛。那个80年代的神秘人物,开始显山露水,成为公众人物,他开始喜欢做秀,开始和媒体拌嘴,以弥补他未曾拥有过的明星式的生活。这一切,其实是他想在新老歌迷面前证明他其实是个很俗的人,不是那个音乐教父,不是那个在歌词中闪烁着智慧光辉的传奇人物,他只是一个与你我毫无差异的俗人。这样做,他希望能让自己在媒体的氛围内放松自己,能有一个宽松的空间,能让人们接受一个平易近人的罗大佑。而在我看来,这是掩饰他江郎才尽的金蝉脱壳的伎俩。你要是真把他跟谢霆锋相提并论,他也一样不开心。

《美丽岛》中,罗大佑想脱胎换骨,他希望用新的语言来证明自己还行,想突破自己,却在还没有找到出口的时候就动手了,所以《美丽岛》里面充斥着一些陌生的旋律,电子、说唱、摇滚……如果这是另外一个人的专辑,你会觉得很热闹,可这是罗大佑的专辑,听起来就会觉得很胡闹。

仅仅是过了两年的时间,歌坛便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怀旧成风,新音乐不新,大家都吃回头草。而罗大佑的专辑拖拖拉拉做了10年,这期间他有很多想法,难免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冲动,这时候拿出来,忽然显得很错位。

我倒认为,像这样的登高一呼就能万众呼应级别的人物,他根本不需要这些表面化的玩意儿来支撑自己,他如果能回归到当年的质朴,会更舒服一些,可惜,他有点着急了,其实他还是想要在这个不属于他的时代想证明些什么。

(来源:外滩画报 2004.12.23)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