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开场针锋相对收尾
新闻午报 2007-06-19 10:04:49

“大学生音乐节”论坛硝烟弥漫音乐人与北大学子互不相让
主题为“寻找旋律,唤醒耳朵,激荡族魂,拥抱世界”的“2007大学生音乐节”音乐论坛前日在清华大学开讲,两岸校园民谣灵魂人物叶佳修、王梦麟、潘越云、高晓松、许晓峰等同台论道。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北大的学子与论坛嘉宾互不相让,一番唇枪舌剑最终以浓浓的火药味收场。
选秀毁了校园音乐?
高晓松现在的大学“墙低水浅”
在大学生音乐节抽样调查的重点高校的千名大本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校园音乐衰落的原因是学生过多地选择商业选秀,急功近利导致校园音乐先天不足;其他原因包括谈恋爱、电玩和炒股。针对上述结果,嘉宾与清华学子展开长达3个半小时的激烈讨论。
曾担任华纳唱片(中国区)总裁的许晓峰认为,学校里的人才其实一直都有,只是苦于内地歌坛没有很好的开发机制。“我想大多数参加选秀的孩子是不快乐的,笑到最后的就只有一个人,每一轮淘汰都是要带着泪水,都是要带着压力什么的,让本来快乐的唱歌不再快乐。”许晓峰还表示,很多高校的学生其实不愿意参加选秀,既怕耽误学业,又怕偏低龄化、娱乐化的节目定位无法准确传达自己的音乐理念。
校园音乐向来被看作是流行文化的一面旗帜,但近年来华语乐坛的整体迷失,象牙塔围墙的倒塌致使这面旗帜不再鲜艳。高晓松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是“墙高水深”,墙特别高,跟社会离得特别远,社会上听什么和大学里听什么完全不一样,社会上在听“四大天王”,墙里在听“罗大佑、崔健”,大学里充满了思想激荡和文化先锋意识,精英意识浓厚。如今的大学却“墙矮水浅”,北京的入学率超过70%,“随便一个人穿着拖鞋一迈就过去了”。
大牌音乐人沦为复制工匠?
孙健君流行音乐要找民族魂
本届大学生音乐节主办方、派格太合传媒总裁孙健君认为,目前中国大牌音乐人已经沦为制造欧美音乐复制品的工匠,“这些根不正,不具民族特色的东西,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杂种。中国的流行音乐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民族魂,即便学也要融会贯通,否则没有出路。你的‘皮’可以世界化,你的‘魂’必须是中国的。”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锋则以张亚东为例,批评目前这些代表中国流行音乐顶尖制作人的作品貌似比别人写得好,其实并非比别人理解更深刻,只不过比别人早一些拿到资料,“占了先到先得的优势”:“这些作品本身并不具备中国特征,拿出国门肯定会因为舶得不正宗而被耻笑为怪胎的。”
此外,台湾民歌运动的灵魂人物叶佳修、王梦麟、潘越云也通过现场连线参与了讨论。潘越云还以《野百合也有春天》对歌高晓松的《同桌的你》。
什么是校园音乐?
金兆钧年轻人听不进去很正常
随后的讨论环节十分激烈,北大学生率先向高晓松发难称,在由高晓松领衔的被称为“第二次校园音乐浪潮”的作品中看到了感伤和风花雪月等,但并没有看到有引领作用的精神。对此,高晓松回应:“全世界的大学只要有墙,都会同时存在愤世嫉俗和风花雪月,因为你年轻,你一定会谈恋爱。至于精神,不一定能成为作品,精神可以拿嘴说,但写歌是个手艺,做音乐光有精神不行。”高晓松还表示,现在年轻人写东西,一上来就拿世界、城市说事,“我去过三十多个国家,还没有一首歌上来就写世界怎么了,只有每个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灵魂去成长和生活,这个社会才会美好,而不是靠一些人呐喊、诅咒,光有一堆精神就美好了。”
另一名北大同学则用从兴奋到愤怒来形容自己参加论坛的心情,“一开始没有人听我们说话,现在又觉得你们说的跟音乐不相关。”他认为,如今的大学校园并不像嘉宾说的那样充满悲观,而且大学生的音乐也不全是民谣,“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大学生原创音乐,可以包括摇滚、说唱,无论原创、非原创的都能展现得非常好,并且能够得到四五十岁的人的认可。”对于学生们的争辩,金兆钧回应:“你们现在很年轻,听不进四五十岁的人说的话很正常。我理解你的意思,评选校园音乐评委年龄要有适当比例,不能全是四五十岁的,才能把这个事做得更好一点。”
论坛结束后,到场嘉宾还共同签署了论坛宣言,除宣读八点倡议外,还提出了“向民族要旋律、向世界要方法、向生活要题材、向未来要自我”的口号。
另据了解,为纪念恢复高考30年,罗大佑、李宗盛、齐豫、叶佳修、老狼、小柯等艺人将于7月8日齐聚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的“两岸校园歌曲经典演唱会”,再现上世纪80年代温馨灿烂的校园民谣时代。届时,《同桌的你》、《恋恋风尘》、《白衣飘飘的年代》、《雨中即景》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将重回耳畔,并能一睹身材走样的昔日校园歌星的风采。□本报记者|黄笑宇|文|王旭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