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天涯旧帖]与罗大佑围炉 及 感动

[天涯旧帖]与罗大佑围炉 及 感动

『音乐天地』与罗大佑围炉 及 感动

作者:佛前灯芯 提交日期:2003-1-2 21:39:00

2002.12.31

19:20   现象72变(曲)   京城夜(曲)

  19:35   告别的年代   东风   你的样子   爱人同志   恋曲80   鹿港小镇

  20:15   海上花(中央音乐学院合唱)   滚滚红尘(中央音乐学院合唱)   追梦人(中央音乐学院合唱)

  20:27   橄榄树(齐豫)   船歌(齐豫)   爱的箴言(罗、齐合作)   是否(齐豫)

  20:43   野百合也有春天   台北红玫瑰   将进酒

  21:02   超级市民(儿童清唱)   光阴的故事(罗、刘建宏、刘建宏同学一家)

  21:13   童年   未来的主人翁   现象72变(演唱会版)   乡愁四韵

  21:40   明日天涯(一首罗文的歌)   永远的微笑(香港陈刚写的歌)

  21:55   弹唱词   东方之珠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恋曲90   思念   光阴的故事

  22:23   致谢全场~~~~~~   再去介绍有关罗大佑的围炉夜话其实真的很多余,在很多相关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详尽的有关报导。而且,让我这样坐下来,把对于罗的感觉用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儿堆砌起来,说实话,几乎不可能。你想想,那些成长的历程、那些累积多年的感动、那些透过骨髓渗入细胞的东西怎么可能用几百、几千个字表达清楚?

  看演唱会时,我按照习惯敬业的详尽纪录了所有演唱曲目,同时,我清楚的意识到我将不可能如我以往所能那样的对所看的演唱会做以文字的表述。我没办法,我没办法冷冰冰的将这些东西从情感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介绍”。

  这一个下午,睡过觉后,我对着电脑发呆,有关罗大佑我写不出字来,包括现在,我也很混乱。罗大佑,是个歌者?是个符号?是个象征?招牌?告别了的年代?闪亮过的日子?是精神?是多年的耳朵的食粮?是我青春的印证者?是我曾有的“愤青”年代的导航人?是告诉我没有向过去的时光交白卷的老师?是……?

  我想所有这些不取决于我在寒冷的北京31号下午在西格马大厦拿到“围炉”票的那一时刻,不取决于我带着灌装啤酒随着涌动的人流进入首体的那时,也不取决于我在首体蓝色的座位上看到罗大佑以太空步进入舞台随着大家一起欢呼的那一刻。那些感动早已进入我的身体生命,太早太深了。

  其实我早已做了看不成演唱会的准备了,很早就托人订票,但是在十多天前那人告诉我以为没问题的票却没定上,我已经做了放弃的准备。30号晚,朋友打电话来,还有可能。我想1200的VIP的票我就不去了,太贵了。但还有500的,所以临时就决定第二天上午出发了。火车上我写下了几个字“2002.12.31,这是告别的一天,也是告别的一年,也该是个告别的年代,告别过了,就与以往认真的别过,青春一去不回,我也不悔了”,同时,耳朵里是那个熟悉的旋律“道一声别离忍不住想要轻轻的抱一抱你……”。没有两眼泪,心里安静无比。

  我不是个狂热的人,很多逝去的东西我在最后都能给自己个“说法”,所以,我把自己的青春处理的不冷不热,所以,我从不追星,从不买闪光棒,我不会蹦迪,不会染发磕药,但同时我又会喝酒抽烟,会吧嗒叭哒掉大颗的眼泪写让自己都寒冷的作文,会浏览时尚网站,抢拍正宗的lancome便宜香水,会没头没脑的玩联众五子棋、翻转棋,会好奇的听另类的电子迷幻乐。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活在夹层里,就象是饼干的夹心,可能是好吃的,但是,打开饼干的袋子,人们看到的是饼干的上下两层,永远不能看到夹心的颜色。这种“夹层”的悲哀,来自年龄,来自不肯妥协于周遭同事们嘴里整日念叨的柴米油盐,来自不肯晚节不保的对太过流行的花花世界说“yes,it is”。

  所以,我选择了罗大佑,也可以说,是罗大佑选择了我。当然,应该把“我”替换成“我们这一代”,这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代,我和座位周遭平均年龄30左右的兄弟姐妹们,是共同被罗大佑击中的一代。

  相信,我们有着很多共同的东西,男生们很多斯斯文文,带着眼睛穿着羽绒服,女生们不再涂抹自己不再俊俏的脸,人群中看不到什么“新新人类”,和我一样,年龄是我们的特征,都不再标新立异了。

  已经过了2003年元旦,我转眼就27岁了。罗大佑不断的说他是“48岁的老男人”,这个在我出生前就开始写歌的老男人会不会知道如我般这样长大的一代也成了不再年轻的半大“老男人”和“老女人”了?笑ing,我喜欢这样涂抹自己的青春的灰烬,把嫩绿、鹅黄还有水粉那样的色彩调和成烟灰、咖啡色、深深浅浅的黑色……罗大佑,永远是黑色的,而我,呵呵,巧合这些天来也一直是从里到外的黑衣服。

  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瞳孔,黑色的睫毛投下的黑色阴翳。宇宙的颜色,鸿蒙初始的全无色彩的黑色。用黑色来代表永恒无疑有点太过低调,可是还有什么颜色能够取代这最重最厚的视觉感受?所以,我可以用其他的彩色来点缀这不变的主题,一如用闪亮的繁星来装饰夜空,dark wave中华丽的音乐段落。

  罗大佑有他《将进酒》时20年陈酿的花雕,而我有的,是一坛更为陈香馥郁的鼻涕眼泪,深埋于地下,出生到死,早已超越了“女儿红”“状元红”,不死不休了。

TOP

[天涯旧帖]与罗大佑围炉 及 感动

『音乐天地』与罗大佑围炉 及 感动

作者:佛前灯芯 提交日期:2003-1-2 21:39:00

2002.12.31

19:20   现象72变(曲)   京城夜(曲)

  19:35   告别的年代   东风   你的样子   爱人同志   恋曲80   鹿港小镇

  20:15   海上花(中央音乐学院合唱)   滚滚红尘(中央音乐学院合唱)   追梦人(中央音乐学院合唱)

  20:27   橄榄树(齐豫)   船歌(齐豫)   爱的箴言(罗、齐合作)   是否(齐豫)

  20:43   野百合也有春天   台北红玫瑰   将进酒

  21:02   超级市民(儿童清唱)   光阴的故事(罗、刘建宏、刘建宏同学一家)

  21:13   童年   未来的主人翁   现象72变(演唱会版)   乡愁四韵

  21:40   明日天涯(一首罗文的歌)   永远的微笑(香港陈刚写的歌)

  21:55   弹唱词   东方之珠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恋曲90   思念   光阴的故事

  22:23   致谢全场~~~~~~   再去介绍有关罗大佑的围炉夜话其实真的很多余,在很多相关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详尽的有关报导。而且,让我这样坐下来,把对于罗的感觉用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儿堆砌起来,说实话,几乎不可能。你想想,那些成长的历程、那些累积多年的感动、那些透过骨髓渗入细胞的东西怎么可能用几百、几千个字表达清楚?

  看演唱会时,我按照习惯敬业的详尽纪录了所有演唱曲目,同时,我清楚的意识到我将不可能如我以往所能那样的对所看的演唱会做以文字的表述。我没办法,我没办法冷冰冰的将这些东西从情感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介绍”。

  这一个下午,睡过觉后,我对着电脑发呆,有关罗大佑我写不出字来,包括现在,我也很混乱。罗大佑,是个歌者?是个符号?是个象征?招牌?告别了的年代?闪亮过的日子?是精神?是多年的耳朵的食粮?是我青春的印证者?是我曾有的“愤青”年代的导航人?是告诉我没有向过去的时光交白卷的老师?是……?

  我想所有这些不取决于我在寒冷的北京31号下午在西格马大厦拿到“围炉”票的那一时刻,不取决于我带着灌装啤酒随着涌动的人流进入首体的那时,也不取决于我在首体蓝色的座位上看到罗大佑以太空步进入舞台随着大家一起欢呼的那一刻。那些感动早已进入我的身体生命,太早太深了。

  其实我早已做了看不成演唱会的准备了,很早就托人订票,但是在十多天前那人告诉我以为没问题的票却没定上,我已经做了放弃的准备。30号晚,朋友打电话来,还有可能。我想1200的VIP的票我就不去了,太贵了。但还有500的,所以临时就决定第二天上午出发了。火车上我写下了几个字“2002.12.31,这是告别的一天,也是告别的一年,也该是个告别的年代,告别过了,就与以往认真的别过,青春一去不回,我也不悔了”,同时,耳朵里是那个熟悉的旋律“道一声别离忍不住想要轻轻的抱一抱你……”。没有两眼泪,心里安静无比。

  我不是个狂热的人,很多逝去的东西我在最后都能给自己个“说法”,所以,我把自己的青春处理的不冷不热,所以,我从不追星,从不买闪光棒,我不会蹦迪,不会染发磕药,但同时我又会喝酒抽烟,会吧嗒叭哒掉大颗的眼泪写让自己都寒冷的作文,会浏览时尚网站,抢拍正宗的lancome便宜香水,会没头没脑的玩联众五子棋、翻转棋,会好奇的听另类的电子迷幻乐。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活在夹层里,就象是饼干的夹心,可能是好吃的,但是,打开饼干的袋子,人们看到的是饼干的上下两层,永远不能看到夹心的颜色。这种“夹层”的悲哀,来自年龄,来自不肯妥协于周遭同事们嘴里整日念叨的柴米油盐,来自不肯晚节不保的对太过流行的花花世界说“yes,it is”。

  所以,我选择了罗大佑,也可以说,是罗大佑选择了我。当然,应该把“我”替换成“我们这一代”,这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代,我和座位周遭平均年龄30左右的兄弟姐妹们,是共同被罗大佑击中的一代。

  相信,我们有着很多共同的东西,男生们很多斯斯文文,带着眼睛穿着羽绒服,女生们不再涂抹自己不再俊俏的脸,人群中看不到什么“新新人类”,和我一样,年龄是我们的特征,都不再标新立异了。

  已经过了2003年元旦,我转眼就27岁了。罗大佑不断的说他是“48岁的老男人”,这个在我出生前就开始写歌的老男人会不会知道如我般这样长大的一代也成了不再年轻的半大“老男人”和“老女人”了?笑ing,我喜欢这样涂抹自己的青春的灰烬,把嫩绿、鹅黄还有水粉那样的色彩调和成烟灰、咖啡色、深深浅浅的黑色……罗大佑,永远是黑色的,而我,呵呵,巧合这些天来也一直是从里到外的黑衣服。

  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瞳孔,黑色的睫毛投下的黑色阴翳。宇宙的颜色,鸿蒙初始的全无色彩的黑色。用黑色来代表永恒无疑有点太过低调,可是还有什么颜色能够取代这最重最厚的视觉感受?所以,我可以用其他的彩色来点缀这不变的主题,一如用闪亮的繁星来装饰夜空,dark wave中华丽的音乐段落。

  罗大佑有他《将进酒》时20年陈酿的花雕,而我有的,是一坛更为陈香馥郁的鼻涕眼泪,深埋于地下,出生到死,早已超越了“女儿红”“状元红”,不死不休了。

TOP

『音乐天地』看罗大佑演唱会后想发一下酸

作者:靠背 提交日期:2003-1-5 13:54:00

首体附近的饭店应该感谢罗大佑,因为31号晚上这些饭店全部爆满,大概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收入最好的一天。吃饭的大都是30几岁,大厅里到处在说着半个小时后的演唱会,我也在想,是什么让我象个追星族似的跑到千里之外,仿佛追随一种幻影,记得每年的最后一天都是和哥们喝酒来着,现在我在快速填肚子,只是为了看一个唱歌的现场。

  一万八千人同时投入地唱一首歌应该是很壮观的,不过我感觉不出来,因为我也在其中,有些场景是否身处感觉完全不同。每到声嘶力竭时罗大佑就会强调自己是“48岁的老男人”,其实没有人怪他,他很卖力,更重要的是现场的观者只是为了寻找自己而听的。我旁边一女的,大概34.5岁,从第一首歌开始边哭边跟唱,一直到演唱会结束,我被感动了,被她感动了。这时罗大佑唱什么并不很重要,我们在那熟悉的声音里怀念无法回去的经往罢了。

  14岁那年我有3件事记得较深:上了高中,突然对书本发生兴趣;刚有了第一个暗恋翁美玲;听到了《闪亮的日子》。后来,高中毕业,阿翁死了,在这过程里,一首一首地听了许多罗大佑的歌,直到真的知道自己长大了,幻想中成为星辰的愿望被今天的灰尘代替,无数曾经以为的挫折快乐都在灰尘中微不足道,现实扑面而来.雷霆万钧,辛劳成为习惯,情感慢慢在表面淡化,内心一点点坚硬起来,微笑远多于大笑,世间从不缺少新鲜,但我们不再新鲜了,青春已死,只存在隐秘的记忆里,从记忆向五官伸展中有一些歌串联着,在这些歌中隐约地触摸遥远,如触摸空气,鲜明却不能拾起,14岁的遥远是将来,现在遥远是过去,比遥远更远的过去……   其实有时我们并不在意是哪一首歌,罗大佑嗓音中转折的沙哑本身足以形成一种氛围,是自己为自己营造的,一万多只喉咙喊出的里面有一万多个记忆里的自我,一万多双手在空中挥舞着,那抓不住的曾经的一万多个闪亮的日子,光鲜明亮,凝成巨团,与现实对峙,在那瞬间无法摆脱,还会在不遥远的将来与我们一同老去。

  本无意作虚妄描写,只是说着说着便掺了一些自己的回忆,这也正是虚妄的所在。青春是不消失的存在,从上面传给我们,忽有一日,我们发现挥霍掉的青春被岁月传递给更年轻的人,我们发现我们老了。   零点时,正在KISS迪吧点烟,原是要考察它的灯光音响设备外观而去,突然全场开始倒数,看手表才知2003要到了。吸烟.和朋友碰新年的第一杯酒,沉重的低音节奏好象要敲碎我的骨头,看着下面年轻陌生的脸在棕黄色头发中晃动,看着穿三点的领舞少女腰肢白皙摇扭,和朋友对视而笑,这里不属于我们,不,应该说我们早已不属于这里,不属于这张扬至让我们隐痛的青春。我们习惯了暗夜突而浮起一些回忆,但那是不能寻找的东西,如今它只存于一些歌里.一些文字里,存于沧浪之河的另岸,再不能涉及,即使遥望也模糊不清,即使回头也化作矫情,我们能寻找并找到的应该是一些可以填满膀胱的酒,一些干涩而空虚的快感,然后在2003的第一个白日里彻底把它忘记。

TOP

『音乐天地』看罗大佑演唱会后想发一下酸

作者:靠背 提交日期:2003-1-5 13:54:00

首体附近的饭店应该感谢罗大佑,因为31号晚上这些饭店全部爆满,大概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收入最好的一天。吃饭的大都是30几岁,大厅里到处在说着半个小时后的演唱会,我也在想,是什么让我象个追星族似的跑到千里之外,仿佛追随一种幻影,记得每年的最后一天都是和哥们喝酒来着,现在我在快速填肚子,只是为了看一个唱歌的现场。

  一万八千人同时投入地唱一首歌应该是很壮观的,不过我感觉不出来,因为我也在其中,有些场景是否身处感觉完全不同。每到声嘶力竭时罗大佑就会强调自己是“48岁的老男人”,其实没有人怪他,他很卖力,更重要的是现场的观者只是为了寻找自己而听的。我旁边一女的,大概34.5岁,从第一首歌开始边哭边跟唱,一直到演唱会结束,我被感动了,被她感动了。这时罗大佑唱什么并不很重要,我们在那熟悉的声音里怀念无法回去的经往罢了。

  14岁那年我有3件事记得较深:上了高中,突然对书本发生兴趣;刚有了第一个暗恋翁美玲;听到了《闪亮的日子》。后来,高中毕业,阿翁死了,在这过程里,一首一首地听了许多罗大佑的歌,直到真的知道自己长大了,幻想中成为星辰的愿望被今天的灰尘代替,无数曾经以为的挫折快乐都在灰尘中微不足道,现实扑面而来.雷霆万钧,辛劳成为习惯,情感慢慢在表面淡化,内心一点点坚硬起来,微笑远多于大笑,世间从不缺少新鲜,但我们不再新鲜了,青春已死,只存在隐秘的记忆里,从记忆向五官伸展中有一些歌串联着,在这些歌中隐约地触摸遥远,如触摸空气,鲜明却不能拾起,14岁的遥远是将来,现在遥远是过去,比遥远更远的过去……   其实有时我们并不在意是哪一首歌,罗大佑嗓音中转折的沙哑本身足以形成一种氛围,是自己为自己营造的,一万多只喉咙喊出的里面有一万多个记忆里的自我,一万多双手在空中挥舞着,那抓不住的曾经的一万多个闪亮的日子,光鲜明亮,凝成巨团,与现实对峙,在那瞬间无法摆脱,还会在不遥远的将来与我们一同老去。

  本无意作虚妄描写,只是说着说着便掺了一些自己的回忆,这也正是虚妄的所在。青春是不消失的存在,从上面传给我们,忽有一日,我们发现挥霍掉的青春被岁月传递给更年轻的人,我们发现我们老了。   零点时,正在KISS迪吧点烟,原是要考察它的灯光音响设备外观而去,突然全场开始倒数,看手表才知2003要到了。吸烟.和朋友碰新年的第一杯酒,沉重的低音节奏好象要敲碎我的骨头,看着下面年轻陌生的脸在棕黄色头发中晃动,看着穿三点的领舞少女腰肢白皙摇扭,和朋友对视而笑,这里不属于我们,不,应该说我们早已不属于这里,不属于这张扬至让我们隐痛的青春。我们习惯了暗夜突而浮起一些回忆,但那是不能寻找的东西,如今它只存于一些歌里.一些文字里,存于沧浪之河的另岸,再不能涉及,即使遥望也模糊不清,即使回头也化作矫情,我们能寻找并找到的应该是一些可以填满膀胱的酒,一些干涩而空虚的快感,然后在2003的第一个白日里彻底把它忘记。

TOP

我不会说什么,但是那场感人的演唱会我也在现场,我也是被感动的一份子.全场看的最多的是打开手机来回摇摆.把大佑歌声传给远方的朋友,我想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了那天的场景.

TOP

我不会说什么,但是那场感人的演唱会我也在现场,我也是被感动的一份子.全场看的最多的是打开手机来回摇摆.把大佑歌声传给远方的朋友,我想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了那天的场景.

TOP

『音乐天地』罗大佑:告别的年代是我闪亮的日子

作者:不名一文 提交日期:2003-2-24 16:25:00

罗大佑:告别的年代是我闪亮的日子   这个城市的冬天很少下雪,却经常下雨。湿漉漉的,让人的心口总也暖和不起来。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更象是一台台机器,一年又一年,忙碌着,放弃了思考,不再感动。   某一天,从遥远的北国传来一个消息:12月31日,首都体育馆,将有一场“围炉音乐会”,举办者的名字叫,罗大佑。他说:“12月31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忙碌了一年,应该在这里丢掉一年的疲惫,彻底放松和休息。”心头一热,发现自己还有感动的能力。

  第一次接触罗大佑是毕业那会儿,刚从学校里搬出来,人好象一下子又被无助地抛到了这个陌生的社会上。那时侯每天来回挤四个小时的车上班,路上的时间就用WALKMAN听罗大佑的磁带。只有一盘磁带,还是盗版的,来回不停地放。每次在火车站换车前,我喜欢把磁带倒在那首《未来的主人翁》前,一下车脚刚踏上这片嘈杂的土地,耳畔就响起“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一直到大段的“飘来飘去、飘来飘去”,感觉自己也是无根无底地在这座城市飘来飘去。

  之后总共去看过两场罗大佑的演唱会。第一场是在上海,确切地讲那更象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卡拉OK。那是一个夏天的星期五,八万人体育场变成了数万人的怀旧集中地,积淀了许久的对罗大佑用音乐创造出来的生活的记忆,终于在那个晚上爆发了出来。当时罗大佑只是一个符号,但创造了一个机会,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和方式唱他的歌,许多时候现场反而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一会儿是《鹿港小镇》歇斯底里般的怒吼“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一会儿全场又都安静了下来,人手一根荧光棒在那里摇啊摇,齐声哼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剥开了白天各类面具的伪装,把那颗驿动的心放在皎洁的月光下,原来我们都还有孩子般的真性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   另一场是01年冬天一个飘雨的下午,我坐长途车赶到了南京。当时走在故都的街头,我的脑子里全是一句歌词:“萧瑟的风雨中,你走在我身旁。”风雨依旧萧瑟,却没有人走在我身旁。虽然当《你的样子》的前奏音乐弥漫在五台山体育馆内的时候,也曾泪流满面,然而南京的气氛终究没赶上上海。体育馆中把罗大佑当作一个流行歌星来看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许多人显然是别人送的票。坐我边上的那位从头到尾就没开口唱过,反而对我在一边的手舞足蹈报以疑惑的眼光。在一个没有氛围的地方听罗大佑,是对罗大佑的侮辱。

  又是一年轮回,歌者罗大佑为自己的年末的音乐会取了一个很文气的名字。围炉,对于我这样的南方人来说是罕有印象的。但想象中,应该是在寒冷的冬季,外面飘零着白雪(是北方那种越积越厚并能零落成泥香如故的那种,并不是南方那种落在地上就不见踪迹只留下一地泥水的那种),屋里面则是一派的热气腾腾。年轻的朋友们围在火炉边上,烘烘手、指点指点江山、激扬激扬文字,然后是干杯、吟诗、唱歌……意兴阑珊的时候,一个带黑框眼镜瘦瘦的中年人斜背着手风琴推门而入,随便搬了张凳子坐下来,低声说:“我给大家唱首歌,是我自己写的,名字叫作《闪亮的日子》。”   想象终归只是想象,和罗大佑如此近距离地“围炉”谈“音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且要是12月31日真在首都体育馆中央生起一火炉,不把大伙烤死也会缺氧而死。这年头,什么都能流行,又什么都会贬值。怀旧是件小资的事,一遍一遍地怀旧是件特小资的事,而现在小资又成了一件恶俗的事。然而,抛弃所有的议论,音乐的火光依旧会在心底升腾起无限的暖意,在寒冷的岁末,因为罗大佑,我们用我们曾经闪亮的日子相互取暖,虽然那已经是遥远的告别的年代。

TOP

『音乐天地』罗大佑:告别的年代是我闪亮的日子

作者:不名一文 提交日期:2003-2-24 16:25:00

罗大佑:告别的年代是我闪亮的日子   这个城市的冬天很少下雪,却经常下雨。湿漉漉的,让人的心口总也暖和不起来。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更象是一台台机器,一年又一年,忙碌着,放弃了思考,不再感动。   某一天,从遥远的北国传来一个消息:12月31日,首都体育馆,将有一场“围炉音乐会”,举办者的名字叫,罗大佑。他说:“12月31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忙碌了一年,应该在这里丢掉一年的疲惫,彻底放松和休息。”心头一热,发现自己还有感动的能力。

  第一次接触罗大佑是毕业那会儿,刚从学校里搬出来,人好象一下子又被无助地抛到了这个陌生的社会上。那时侯每天来回挤四个小时的车上班,路上的时间就用WALKMAN听罗大佑的磁带。只有一盘磁带,还是盗版的,来回不停地放。每次在火车站换车前,我喜欢把磁带倒在那首《未来的主人翁》前,一下车脚刚踏上这片嘈杂的土地,耳畔就响起“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一直到大段的“飘来飘去、飘来飘去”,感觉自己也是无根无底地在这座城市飘来飘去。

  之后总共去看过两场罗大佑的演唱会。第一场是在上海,确切地讲那更象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卡拉OK。那是一个夏天的星期五,八万人体育场变成了数万人的怀旧集中地,积淀了许久的对罗大佑用音乐创造出来的生活的记忆,终于在那个晚上爆发了出来。当时罗大佑只是一个符号,但创造了一个机会,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和方式唱他的歌,许多时候现场反而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一会儿是《鹿港小镇》歇斯底里般的怒吼“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一会儿全场又都安静了下来,人手一根荧光棒在那里摇啊摇,齐声哼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剥开了白天各类面具的伪装,把那颗驿动的心放在皎洁的月光下,原来我们都还有孩子般的真性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   另一场是01年冬天一个飘雨的下午,我坐长途车赶到了南京。当时走在故都的街头,我的脑子里全是一句歌词:“萧瑟的风雨中,你走在我身旁。”风雨依旧萧瑟,却没有人走在我身旁。虽然当《你的样子》的前奏音乐弥漫在五台山体育馆内的时候,也曾泪流满面,然而南京的气氛终究没赶上上海。体育馆中把罗大佑当作一个流行歌星来看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许多人显然是别人送的票。坐我边上的那位从头到尾就没开口唱过,反而对我在一边的手舞足蹈报以疑惑的眼光。在一个没有氛围的地方听罗大佑,是对罗大佑的侮辱。

  又是一年轮回,歌者罗大佑为自己的年末的音乐会取了一个很文气的名字。围炉,对于我这样的南方人来说是罕有印象的。但想象中,应该是在寒冷的冬季,外面飘零着白雪(是北方那种越积越厚并能零落成泥香如故的那种,并不是南方那种落在地上就不见踪迹只留下一地泥水的那种),屋里面则是一派的热气腾腾。年轻的朋友们围在火炉边上,烘烘手、指点指点江山、激扬激扬文字,然后是干杯、吟诗、唱歌……意兴阑珊的时候,一个带黑框眼镜瘦瘦的中年人斜背着手风琴推门而入,随便搬了张凳子坐下来,低声说:“我给大家唱首歌,是我自己写的,名字叫作《闪亮的日子》。”   想象终归只是想象,和罗大佑如此近距离地“围炉”谈“音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且要是12月31日真在首都体育馆中央生起一火炉,不把大伙烤死也会缺氧而死。这年头,什么都能流行,又什么都会贬值。怀旧是件小资的事,一遍一遍地怀旧是件特小资的事,而现在小资又成了一件恶俗的事。然而,抛弃所有的议论,音乐的火光依旧会在心底升腾起无限的暖意,在寒冷的岁末,因为罗大佑,我们用我们曾经闪亮的日子相互取暖,虽然那已经是遥远的告别的年代。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