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新京报:为周杰伦入选爱国歌曲鼓掌!

现在爱不爱国是他们说的,但算不算是历史说的!顺便转一说《东方之珠》不爱国的: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网络评论

警惕流行歌曲中的种族主义——从《蜗牛》等歌曲入选爱国主义歌曲说起

陶东风

近日由于周杰伦的《蜗牛》、刘德华的《中国人》和组群的《真心英雄》入选上海市教育机构推荐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推荐歌曲”,引起了各界的纷纷议论。对这三首妇孺皆知的流行歌曲,我虽早有耳闻,却不记得歌词的全部,于是把三首歌的歌词找来认真看/听了一遍,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所有关于这次事件的评论中,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大家都围绕周杰伦的《蜗牛》在说事:批评者把矛盾对准它说它无何与爱国无关,赞成者也在一个劲论证它为什么可以入选。大家一致“冷落”的是《中国人》和《真心英雄》。似乎它们的入选是无可非议的,根本用不着讨论。

仔细阅读了这三首歌的歌词以后,我觉得《蜗牛》与《真心英雄》的入选虽然有些勉强却无大碍,最不该入选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蜗牛》与《真心英雄》的主题是颂扬一种比较健康的人生观。《蜗牛》突出小人物的理想情怀和上进精神(“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真心英雄》表现平凡人的友谊与博爱(“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用我们的歌换你真心笑容/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以及乐观面对困难、努力向上的精神(“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底流动”),虽然与以民族-国家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的确没有太大关联,但是它表现的毕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人生观,把它纳入爱国主义这个筐中,虽嫌勉强却也不至于误导国人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但《中国人》就不同了。这首歌似乎是与爱国主题关系最紧密(一看题目就知道),但却明显存在种族主义倾向。歌词中直接与所谓“中国人”身份相关的是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这句(“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这里所突出的是以“中国人”的生理学特征为标志的种族身份,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更不是中国人的公民身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不是种族共同体,绝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都是按照现代政治原则组织起来的多种族政治共同体。这个现代政治原则就是:各不同的民族/种族应该在普遍(无论什么种族)公民权利基础上形成对于民族-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与忠诚。这种认同之所以是现代的,是因为它不同于建立在皮肤、头发、眼睛等人种特征以及特定的山脉、河流名称(如“长江”“黄河”)之上的前现代认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现代民族-国家,如果我们把对于这个国家的认同建立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等人种特征之上,那么,我们要问:加入了中国籍的西方人(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是否中国人?他们怎么能够认同以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为认同符号的“爱国主义”呢?还有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北的俄国人也不乏褐眼睛、蓝眼睛、黄头发者,他们是否是中国人?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爱国主义”无异于是在不自觉地鼓吹民族分离,承认那些皮肤不黄、眼睛不黑的中国公民不是中国人!

其实这种以“爱国主义”名义表现种族主义实质的流行歌曲还不少,而且大多被当成表现“爱国主义”的好歌广为传唱。比如《东方之珠》(演唱:陈淑桦,词 曲:罗大佑)就是。这首著名的“爱国主义”歌曲同样也在宣扬狭隘的种族主义,因为“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表明这个“中国人”是通过生理特征界定的。还有那首唱遍全国的《龙的传人》(张明敏等)也是。这首歌里的“龙的传人”最多只能说是汉人,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而“汉人”当然不是“中国人”的同义词),因为他的特点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如果我们把歌词中的“中国人”理解为现代中国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那么,我们立刻就可以发现,有些中国人不仅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而且根本不是“龙的传人”:他们的图腾不是龙,也不是长江或黄河的子孙。他们有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民族传说与图腾,有自己的母亲河和神灵山,但他们是地道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照这样的标准,不仅仅流行歌词,其他各种报刊文章甚至官方社论中恐怕都存在把具有特定生理、地理 、文化内涵的种族认同符号不恰当地当作民族国家认同符号的政治性错误。

更有甚者,《亲爱的中国我爱你》(叶凡)赤裸裸地说什么“黄皮肤的脸是面中国旗”(整个歌词是:“我来到世上就选择了你/和我一样的人有几十亿/无论是领袖还是人民/都是你爱着的孩子/我走到那里都充满勇气/黄皮肤的脸是面中国旗/不管有痛苦还是欢乐/我都想告诉你/你不说一句话/却不时不把我激励/就因为你在我心里/我的眼中从来没有悲哀的泪滴/亲爱的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我越是爱你越就懂得五千年的风和雨/我越是爱你越就知道谁也没有你美丽”)。把国旗等于“黄皮肤的脸”实在是令人吃惊的无知!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国旗怎么能够凝聚起中华人民国土地上的白皮肤红皮肤乃至黑皮肤的中国公民?难道你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还是鼓励他们去搞分裂闹独立?

TOP

现在爱不爱国是他们说的,但算不算是历史说的!顺便转一说《东方之珠》不爱国的: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网络评论

警惕流行歌曲中的种族主义——从《蜗牛》等歌曲入选爱国主义歌曲说起

陶东风

近日由于周杰伦的《蜗牛》、刘德华的《中国人》和组群的《真心英雄》入选上海市教育机构推荐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推荐歌曲”,引起了各界的纷纷议论。对这三首妇孺皆知的流行歌曲,我虽早有耳闻,却不记得歌词的全部,于是把三首歌的歌词找来认真看/听了一遍,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所有关于这次事件的评论中,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大家都围绕周杰伦的《蜗牛》在说事:批评者把矛盾对准它说它无何与爱国无关,赞成者也在一个劲论证它为什么可以入选。大家一致“冷落”的是《中国人》和《真心英雄》。似乎它们的入选是无可非议的,根本用不着讨论。

仔细阅读了这三首歌的歌词以后,我觉得《蜗牛》与《真心英雄》的入选虽然有些勉强却无大碍,最不该入选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蜗牛》与《真心英雄》的主题是颂扬一种比较健康的人生观。《蜗牛》突出小人物的理想情怀和上进精神(“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真心英雄》表现平凡人的友谊与博爱(“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用我们的歌换你真心笑容/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以及乐观面对困难、努力向上的精神(“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底流动”),虽然与以民族-国家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的确没有太大关联,但是它表现的毕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人生观,把它纳入爱国主义这个筐中,虽嫌勉强却也不至于误导国人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但《中国人》就不同了。这首歌似乎是与爱国主题关系最紧密(一看题目就知道),但却明显存在种族主义倾向。歌词中直接与所谓“中国人”身份相关的是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这句(“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这里所突出的是以“中国人”的生理学特征为标志的种族身份,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更不是中国人的公民身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不是种族共同体,绝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都是按照现代政治原则组织起来的多种族政治共同体。这个现代政治原则就是:各不同的民族/种族应该在普遍(无论什么种族)公民权利基础上形成对于民族-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与忠诚。这种认同之所以是现代的,是因为它不同于建立在皮肤、头发、眼睛等人种特征以及特定的山脉、河流名称(如“长江”“黄河”)之上的前现代认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现代民族-国家,如果我们把对于这个国家的认同建立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等人种特征之上,那么,我们要问:加入了中国籍的西方人(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是否中国人?他们怎么能够认同以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为认同符号的“爱国主义”呢?还有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北的俄国人也不乏褐眼睛、蓝眼睛、黄头发者,他们是否是中国人?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爱国主义”无异于是在不自觉地鼓吹民族分离,承认那些皮肤不黄、眼睛不黑的中国公民不是中国人!

其实这种以“爱国主义”名义表现种族主义实质的流行歌曲还不少,而且大多被当成表现“爱国主义”的好歌广为传唱。比如《东方之珠》(演唱:陈淑桦,词 曲:罗大佑)就是。这首著名的“爱国主义”歌曲同样也在宣扬狭隘的种族主义,因为“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表明这个“中国人”是通过生理特征界定的。还有那首唱遍全国的《龙的传人》(张明敏等)也是。这首歌里的“龙的传人”最多只能说是汉人,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而“汉人”当然不是“中国人”的同义词),因为他的特点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如果我们把歌词中的“中国人”理解为现代中国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那么,我们立刻就可以发现,有些中国人不仅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而且根本不是“龙的传人”:他们的图腾不是龙,也不是长江或黄河的子孙。他们有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民族传说与图腾,有自己的母亲河和神灵山,但他们是地道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照这样的标准,不仅仅流行歌词,其他各种报刊文章甚至官方社论中恐怕都存在把具有特定生理、地理 、文化内涵的种族认同符号不恰当地当作民族国家认同符号的政治性错误。

更有甚者,《亲爱的中国我爱你》(叶凡)赤裸裸地说什么“黄皮肤的脸是面中国旗”(整个歌词是:“我来到世上就选择了你/和我一样的人有几十亿/无论是领袖还是人民/都是你爱着的孩子/我走到那里都充满勇气/黄皮肤的脸是面中国旗/不管有痛苦还是欢乐/我都想告诉你/你不说一句话/却不时不把我激励/就因为你在我心里/我的眼中从来没有悲哀的泪滴/亲爱的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我越是爱你越就懂得五千年的风和雨/我越是爱你越就知道谁也没有你美丽”)。把国旗等于“黄皮肤的脸”实在是令人吃惊的无知!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国旗怎么能够凝聚起中华人民国土地上的白皮肤红皮肤乃至黑皮肤的中国公民?难道你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还是鼓励他们去搞分裂闹独立?

TOP

这篇我觉得言之有理

等周杰伦“退流行”后再说…… -------------------------------------------------------------------------------- 文 高芾 东方早报 2005-3-29

本来,我已经发誓不谈周杰伦和他的爱国主义歌曲。一位先生在报上评论说,周杰伦口齿不清,教他的歌,会出现一大帮口齿不清支支吾吾的小孩,这些口齿不清支支吾吾的小孩怎么爱国家爱民族?他不敢想象。我不敢谈这事,就是怕人家以为我和这种人是一拨儿的。 还有一位先生在网上评论说:“就好像那些董小宛、柳如是们,虽然也是风流人物,不乏文人骚客称扬,体现我们的自由多元,但是要把他们列入清史、明史类的人物传,总不免有点那个。”有点那个?哪个啊?不能再往下扯,再扯就更乱了。 我有时会想:周杰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到底哪方面触犯了反对者脆弱的神经?是大众性吗?反对金庸进教科书,却没有人谈论同时进入的王度庐,同样,好像也没人反对《真心英雄》成为爱国主义歌曲……还是周杰伦、金庸像刘翔一样,成名时间太短,缺乏足够的时间检验他们是否堪称模范和榜样? 我相信,如果没有“爱国主义”这个冠名,只是“推荐曲目”,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爽。可是,周杰伦的歌还需要推荐吗?那么多签唱会代言会歌迷见面会,又不是白搞的。教育部门不是电台DJ,似乎没有必要把本来就流行的东西,再向流行文化消费主要人群推荐一次。 当然,我理解教育部门的苦心:喜闻乐见嘛,与时俱进嘛,贴近生活嘛。还有一条,不知道始作俑者有没有想到:选周杰伦的歌一定会引起媒体关注,进而公众争论,进而提高本次德育活动知名度,进而……我大概是被商业社会把心眼带坏了,看什么都像是策划。 其实我真的希望教育部门能向中学生们推荐一些经典的“学堂乐歌”。自从上世纪初中小学堂在全国各地普及,学堂乐歌就开始了它的传统。第一首据说是《男儿第一志气高》,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人会说,那些歌都老掉牙了,小朋友们准不喜欢。喜欢不喜欢那是后话,现在的状况是他们根本听不到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歌,生活中只有隆重推出唾手可得的消费产品,所以也无从选择。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剥夺小朋友自由选择的权利呢?教育部门既然是公共服务机构,就像公共电视,理应提供一些与流行文化不一样的资源。 我没有看见教育部门的推荐目录全文,说不定这些歌都已经在里面了。如果真是那样,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我觉得教育部门还是应该把自己的职能和VJ、DJ们区别一下。流行歌曲入中小学教材,台湾有过这样的例子,但多少会和当下保持一点距离。比如李子恒词曲、刘文正首唱的《秋蝉》:“听我把春水叫寒,听我把绿叶催黄,谁道秋下一心愁,烟波林野意幽幽……”这样的歌词不怎么上进,也没有教人爱祖国爱人民,但可以让人体会到汉语的美感,我看归入“爱国主义歌曲”也没什么不可以。周杰伦的歌,尤其是方文山的词,也能有这样的效果,不过,我们可不可以等这些歌“退流行”之后,不再是媒体热播热炒的话题之后,再用推荐的方式向他们致敬?

TOP

这篇我觉得言之有理

等周杰伦“退流行”后再说…… -------------------------------------------------------------------------------- 文 高芾 东方早报 2005-3-29

本来,我已经发誓不谈周杰伦和他的爱国主义歌曲。一位先生在报上评论说,周杰伦口齿不清,教他的歌,会出现一大帮口齿不清支支吾吾的小孩,这些口齿不清支支吾吾的小孩怎么爱国家爱民族?他不敢想象。我不敢谈这事,就是怕人家以为我和这种人是一拨儿的。 还有一位先生在网上评论说:“就好像那些董小宛、柳如是们,虽然也是风流人物,不乏文人骚客称扬,体现我们的自由多元,但是要把他们列入清史、明史类的人物传,总不免有点那个。”有点那个?哪个啊?不能再往下扯,再扯就更乱了。 我有时会想:周杰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到底哪方面触犯了反对者脆弱的神经?是大众性吗?反对金庸进教科书,却没有人谈论同时进入的王度庐,同样,好像也没人反对《真心英雄》成为爱国主义歌曲……还是周杰伦、金庸像刘翔一样,成名时间太短,缺乏足够的时间检验他们是否堪称模范和榜样? 我相信,如果没有“爱国主义”这个冠名,只是“推荐曲目”,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爽。可是,周杰伦的歌还需要推荐吗?那么多签唱会代言会歌迷见面会,又不是白搞的。教育部门不是电台DJ,似乎没有必要把本来就流行的东西,再向流行文化消费主要人群推荐一次。 当然,我理解教育部门的苦心:喜闻乐见嘛,与时俱进嘛,贴近生活嘛。还有一条,不知道始作俑者有没有想到:选周杰伦的歌一定会引起媒体关注,进而公众争论,进而提高本次德育活动知名度,进而……我大概是被商业社会把心眼带坏了,看什么都像是策划。 其实我真的希望教育部门能向中学生们推荐一些经典的“学堂乐歌”。自从上世纪初中小学堂在全国各地普及,学堂乐歌就开始了它的传统。第一首据说是《男儿第一志气高》,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人会说,那些歌都老掉牙了,小朋友们准不喜欢。喜欢不喜欢那是后话,现在的状况是他们根本听不到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歌,生活中只有隆重推出唾手可得的消费产品,所以也无从选择。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剥夺小朋友自由选择的权利呢?教育部门既然是公共服务机构,就像公共电视,理应提供一些与流行文化不一样的资源。 我没有看见教育部门的推荐目录全文,说不定这些歌都已经在里面了。如果真是那样,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我觉得教育部门还是应该把自己的职能和VJ、DJ们区别一下。流行歌曲入中小学教材,台湾有过这样的例子,但多少会和当下保持一点距离。比如李子恒词曲、刘文正首唱的《秋蝉》:“听我把春水叫寒,听我把绿叶催黄,谁道秋下一心愁,烟波林野意幽幽……”这样的歌词不怎么上进,也没有教人爱祖国爱人民,但可以让人体会到汉语的美感,我看归入“爱国主义歌曲”也没什么不可以。周杰伦的歌,尤其是方文山的词,也能有这样的效果,不过,我们可不可以等这些歌“退流行”之后,不再是媒体热播热炒的话题之后,再用推荐的方式向他们致敬?

TOP

世道注定要变的,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周杰伦的歌我没听过,但是我觉得流行歌曲入选教材没什么不可以——古代的诗词,我们现在奉为经典、国宝的东西,当初不过也是流行歌曲罢了——很大一部分还是经妓女传唱起来的。

什么歌曲算爱国歌曲啊?这不是扯淡吗?再好好想想,什么爱国,什么歌曲……

[em05]
关站开博:http://blog.sina.com.cn/u/1681931215

TOP

世道注定要变的,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周杰伦的歌我没听过,但是我觉得流行歌曲入选教材没什么不可以——古代的诗词,我们现在奉为经典、国宝的东西,当初不过也是流行歌曲罢了——很大一部分还是经妓女传唱起来的。

什么歌曲算爱国歌曲啊?这不是扯淡吗?再好好想想,什么爱国,什么歌曲……

[em05]
关站开博:http://blog.sina.com.cn/u/1681931215

TOP

 26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