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面對大佑/歌謠是讓人越活越有意思的文化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音樂,像人類其他所有的文化一樣,是人情感經過感受與思考之后的產物。

如果我們用回溯的方式,我們是可以從音樂內去探討出某一個時代的某個特定地區內的人們的精神活動大致上是怎么回事的。比如《青蚵嫂》、《長城謠》、《在銀色的月光下》之類的歌,除了歌詞本身的具象意義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旋律本身所散發出來的情感的芬芳。而這種芬芳是任何歷史資料都不可能給你的。

其他所有的文化,全都一樣。一只碗的意義,可能不只用來盛飯添湯。

透過這些不同的文化,其實是會使現在活著的人更謙卑一點的。因為你不只是活在你的空間,你的時代──你更活在一個時間與空間的垂直與水平的交錯點,而這交錯點竟然是可以移動的!

透過所有前人留下來的文化。

這使得人類會越活越有意思,因為這樣的文化遺產只有越來越多。想想看,這樣的東西在面對科技文明越來越難抗拒的今日,擁有多么重要的功能。

你的手表是數位的嗎孤那么,它需不需要每天上發條孤任何熟悉那種拇指與食指相搓時「ㄍㄧ,ㄍㄧ,ㄍㄧ」的輕微震顫的人極可能都熟悉姚蘇蓉或青山的聲音姅紫薇或文夏的聲音姅周璇或白光的聲音。而若熟悉這些聲音,則你對反共抗俄、對諸葛四郎、對卡其制服或三輪車應該不會太陌生。于是,忽然間你會特別清楚為什么你和那些聽王杰或趙傳的歌的人會是如何不一樣的。他們打著電動玩具的手上極可能戴著那個數位表。

在盛飯添湯之外,找出一只碗可能會有的其他意義是翁嘉銘這樣的文化評論者的工作。不論他寫國劇,寫音樂,寫眷村或寫電動玩具,他都是在幫他自己以及大家找出這些不同的文化在我們的時代可能應該有的位置──在我們被那些五光十色的媒體困惑時或是在這些短命或長命的文化被我們忘記之前。

翁嘉銘要出書了,很為他高興。因為這樣的工作是有專業化的必要的──客串性的評論者往往只會把事情搞得更迷糊或更糟。這樣的工作更需要極強烈的公正性──比如被他評論過的我來寫這樣的一篇序時,便要極小心的不使人們被引發「互相吹捧」的猜疑。但專業是有專業的絕對好處的,同時也是台灣目前必須將評論制度予以更加強化的過程中一定要走過的路程。

如果你用拇指與食指來搓一搓,而手上沒有戴那個需要上發條的手表時,你曾發現這個動作和數鈔票是一模一樣的。是的,后來這個文化不但沒有被時代淘汰,而反而歷久彌新,顛扑不破。那么,就讓我們希望可以多賣几本書,使這樣的行業受到更多的注意與尊重,藉此在幫助重整整個那么多妥協的文化環境的同時,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滿意的比較不妥協的方式。

而我就將這篇文字稿當作這本書的序了。

(為翁嘉銘著《從羅大佑到崔健》一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