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面對大佑/羅大佑還是很羅大佑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10月29日夜,「音樂工廠」在台北市一家pub開四周年生日party,台灣「音樂工廠」的員工忙里忙外地打理著,「廠長」羅大佑坐在靠牆的木椅上喝啤酒。我站著和「音樂工廠」台灣負責人王武雄聊天,看到藝人「娃娃」金智娟也和她聊,聊了會兒,「音樂工廠」的秘書兼打雜李烈說:「我們老板在那里,去和他坐一下吧!」這次我才比較認真地發覺羅大佑的另一種身分,叫老板。

一坐下來,羅大佑就盯著對面牆的電視大熒幕,一邊對我說:「台灣的流行歌曲几乎都是港星和偶像明星的天下了!」口氣頗有些感慨,卻又氣憤太多太多抄襲、唱老掉牙的作品在市面上泛濫成災。我不能回答什么,但我知道羅大佑向來不是空口抱怨的人,他總是會去做一些他認為對的,潮流越庸俗、越沒有生機,他就越有強大的創作力和企圖心去「反擊」。新專輯《戀曲二ΟΟΟ》就是這樣的國語歌曲集,他說他想藉這張專輯「培養市場對『品格創作』與『創作品格』的重視」。

雖然有不少人說羅大佑變了,但我始終覺得他堅持的音樂理念絲毫也沒有動搖過,忠于自己的思想、生活和創作,找不到一丁點妥協的痕跡,只不過不同于以前的羅大佑罷了!畢竟人的成長是多元的,音樂創作者也一樣﹔羅大佑早期的作品銳氣十足,小品清新婉約,近作氣魄越來越大,音樂視野開闊,獨樹一格,而且揮洒自如,更深沉、內斂,須細品、常聽才見到歌樂中散發的光采。這就是為什么羅大佑是音樂家,而不叫藝人,他從不用自己的音樂去討好別人,更別說是市場口味了。

若要說他有變的話,我想是因為他身分多了,同時他擺脫了偶像明星的光環,像個平常人一樣活在我們周遭。是個老板,他要懂得經營和管理,需要原則和溝通,這讓他忙了好久,好在他總遇到不少人才幫他,經驗一次又一次使羅大佑越來越有人味,而不只是一名沉溺在音樂的單面人。如果有機會和他談天,你會發現,原來他那么親切。

其實,作個單純聽歌的人是不必去管背后這個唱歌、寫歌、彈奏樂器的人,現在變怎樣了,應該把一首歌都當做是一種「真面目」,有最開放的心靈,有最純真的眼神,最誠懇的笑,就對了,歌是唯一的表情。《戀曲二ΟΟΟ》中,他的情歌如詩,不風花雪月,而多的是智慧,像靈光的閃現,只渡「有緣人」。寫實歌曲如〈五十塊錢〉,他難免談到中、港、台三地,難免講到「主義」,我們不必再揣測他的意識形態,歌里沒有怨氣、怒氣,而有問號和驚嘆號,像面鏡子,聽了、想了,我們可以看清頭上的天,或許也不,更亂,看你自己。

然而,還是可以覺得欣慰,羅大佑的音樂一直很羅大佑,環境越壞,他的音樂就越有「革命」的分量,是屬于不斷建設的革命行動,一張專輯是一次音樂的「希望工程」,這都是我們該珍惜而不放棄的,像他歌中的一句歌詞:「就讓血液如年輕時,一樣是紅。」

(選自《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