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精彩樂評/戀曲二○○○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假如羅大佑只留下「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和「家」這三張唱片,在1985年就移民美國、從此引退,會不會影響他在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

我愿意肯定地說,「會」,而且影響很大。五十年后,當某個人著手編纂「二十世紀台灣流行音樂史」,寫到「羅大佑」這一章的時候,我無法預測「皇后大道東」、「原鄉」和「首都」這三張「中國三部曲」的歷史評價,但几乎可以確定,只要著者耳朵沒有長繭,「戀曲二○○○」將會列名羅大佑九○年代最優秀的專輯--除非羅大佑在真正的千年紀來臨前,又推出足以匹敵的新作(看看西洋樂壇多少咸魚翻身老來俏的例子,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的)。

「戀曲二○○○」是羅大佑在四十歲這年的作品,也是他在1988年的「愛人同志」之后第一張獨力負責詞曲創作、純由國語演唱的專輯。這張專輯的市場反應相當冷淡,記得在上市之后沒几個月,就看到唱片行紛紛把這張CD貼上「清倉大特價」的標簽,堆在地上賤售。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張應當被冷落的專輯,為什么它當時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共鳴?

我試圖提出的解答是垃這張專輯在九○年代中期,找不到對話的對象,找不到適切的目標群眾垃對年輕聽眾來說,這張專輯過于老氣,沒有像「戀曲一九九○」那種KTV規格、易學易唱的歌。它的主題太老成,跟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不容易引起共鳴。另一方面,對年長的聽眾來說,「戀曲二○○○」的主題又太沉重,充滿了中年期的滄桑無奈和家國民族之類的龐大議題,音樂既不搖滾也不古典。而且,羅大佑從「愛人同志」開始就持續在關切的那個「黃色臉孔」--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這個主題,說實在的,在九○年代的台灣確實沒什么市場。

平心而論,「戀曲二○○○」并不是一張政治意味濃厚的專輯,反倒充斥著羅大佑近年少有的私密情感。就這一點來看,「戀曲二○○○」倒可以和1984年的專輯「家」遙相呼應。不過仔細聆聽之后,你會發現「就這么樣吧」、「藍」、「倒影」、「台北紅玫瑰」這几首歌都很難以單純的情歌論之,其中除了纏綿的情愛,還有更多化不開的無奈和愁緒。「嘿/就這么樣吧/就讓血液如年輕時/一樣是紅」,這樣的句子,不再豪情萬丈,反倒帶著几分強顏歡笑的淒涼。

綜觀專輯里這些「類情歌」,與其說歌者是在傾訴真情,倒不如說是借著對話,暴露自己的矛盾和脆弱。這里的羅大佑和「愛情這東西我明白」的那個羅大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年歲漸長、不知所措、對溫情充滿渴望卻又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即使是曲風妖嬈的「台北紅玫瑰」,羅大佑依舊忍不住感嘆垃「不要掃興/人生已足夠乏味/如此的付出我問心無愧」。

至于標題曲「戀曲二○○○」,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當成一般定義的「情歌」來解讀,這分明纏繞著千絲萬縷的家國民族歷史情結垃「遠攀入云層里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等遍了千年終于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于也見了白發/倘若能撫摸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這首歌和十余年前的「將進酒」遙遙相對,同樣把私密情感和家國情懷雜揉一處,海天茫茫,一片蒼涼荒莽,嗅不出一絲一毫的情愛氣味。

唯一一首政治意識鮮明的「五十塊錢」,在筆者替「羅大佑自選輯」撰寫的說明文字中曾經提過,或許可以看成摩登版的「現象七十二變」,只不過這次關注的范圍擴大到兩岸三地了。辛辣的歌詞在三年半之后重新聆聽,依舊相當有趣,不過這首歌也注定在兩岸三地都不會受歡迎,因為它并不討好任何一邊的人。

這張專輯在編曲上最具震撼力的作品,莫過于「東風」和「天雨」這兩首。澎湃洶涌的音場層層疊疊、迫人之至,曼陀鈴的聲音在這里發揮了畫龍點睛的功效。「天雨」的唱腔放肆癲狂,就像九○年代的Bob Dylan,沙啞粗礪,充滿爆炸性的能量。羅大佑的嗓音和Dylan一樣有先天的條件限制,基本上是不能被傳統標准qualified的歌者,但是他們都懂得「化弱勢為優勢」,把不標准的咬字和沙啞的歌喉化為獨一無二的特色。九○年代的羅大佑并不是次次都能駕馭自己的聲喉,但在「天雨」里面,我們聽到了一次酣暢淋漓的經典表現。

談到編曲,「戀曲二○○○」創造出台灣流行音樂從未出現過的聲音,個人以為這是它最大的成就。上海管弦樂團的氣勢在「上海之夜」和「戀曲二○○○」的表現無法不令人贊嘆,后者搭上合唱團的嘗試早在「愛人同志」就已經出現,這次的編排更加圓熟。這些雍容的古典音色跟MIDI、吉他、曼陀鈴的搖滾能量緊密結合,絕對需要高度的專業素養和丰沛的才氣,優能將這些色彩各異的聲音駕馭自如,渲繪出一片片引人入勝的聲音風景。我們可以把這張專輯視為羅大佑二十年音樂功力的總驗收,而他也真的拿出了不容小覷的成果。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戀曲二○○○」都是一張水准之上的作品,在歌詞、編曲和制作概念各方面,都遠遠領先大多數台灣流行音樂的產品。不過就跟樂史上許許多多的經典一樣,這也是一張沉重的作品。繁華落盡、前塵茫茫,聆聽這張專輯,并不是一場輕松的旅程。這樣扎實、水准整齊的作品,在近几年的樂壇是極稀有的。

總的來說,作為政論家、作為時評作家的羅大佑或許值得懷疑﹔但在這張專輯,我覺得「音樂人羅大佑」終究還是獲得了可觀的勝利。大佑垃暫時別寫專欄,多寫點歌吧,我覺得那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