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首頁/精彩樂評/音樂里的故事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


 

中午下課走在南京路上,學校廣播台傳來《亞細亞的孤兒》的曲調,微風輕拂那淡淡卻又化解不開的愁緒,一下子便令我走進這歌聲里去了。我想起同樣的感覺也發生在去年大連的春天,那是一節社建課的間隙,聽到八隊的女生合唱《光陰的故事》,我至今記得有一種從沒有過的、未可名狀的感動充溢在我的心間,思維暫時地定格在那怨艾而執著的歌聲里面。我注意到周圍的同學也為這歌聲所感染,每個人都在聽,每個人都在感覺,“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最是這一句,伴和著窗外瓦藍的天和風中搖曳的丁香,很深地種在記憶里面,那天下午我破例沒有睡覺。

也許是從這首歌開始,我認識了這個人──羅大佑。常常我會想,有這樣的歌:它的歌詞也可能表會得并不令你一目了然,但你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一種情緒蘊于歌曲之中,而這樣的情緒交織在你的左右,訪問著你的情感,它產生出來的是超乎歌詞或是曲調的力量,羅大佑的歌很多屬于這樣的類型。我不知道我在聽了若干首他的歌以后是不是真的就聽懂了,然而我知道,他的每一首歌都會令我有丰富的聯想,我會用自己的所知來體會,試圖尋找他歌曲里的答案,這樣的想象空間其實正是由他的音樂所構筑。就是那首《亞細亞的孤兒》,“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里無奈地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么道理”,我想不是彼時的台灣人,我不會經歷那樣的“孤兒”感,當然也不會有羅大佑歌聲里的悲情傷感。羅大佑沒有刻意告訴你那樣的故事,他用他的音樂來影響到你,我不了解但我理解了故事中的角色:他們失落了他們的淵源,他們的前程里看不到將來的路,遺失了一切認同,遺失了所有依賴包括他們的祖國,這樣的悲哀其實是不可言喻的。

悲劇的色彩似乎貫穿了羅大佑的許多作品,《愛人同志》是一個明例,“在這拼殺斗爭的世界里,每個人都要學習保護自己,讓我相信你的忠貞,愛人同志”。時空的運行進入了一個很令人們尷尬的情境:真的,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匱乏到連“愛人”都要以“同志”相稱,這又是怎樣的一個悲哀,羅大佑在音樂里放進了這樣的故事。然后我聽到的是《戀曲1990》,沒有慣常情歌的浪漫,因為加注在我心頭的是青春韶華行將逝去的難以言傳的痛楚,我清楚聽到的是羅大佑。

在我的感覺之中,羅大佑給人印象最深的依然是他最初的困惑,其實這樣的困惑在今天的我們也許正在發生──經濟起飛,整個社會都在積極追求財富,追求生活的品質、經濟的繁榮。《鹿港小鎮》里羅大佑那句悲慟的呼喊,“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人不斷在追求進步的過程,其實也不斷在拋去過去的束縛,有時許多美好的東西也被拋棄了,羅大佑對此提出質疑,同樣是以音樂的形式,他希圖使人們明白:生活里有一些最根本的東西永遠不會被財富、繁榮,或好的生活所替代﹔對我們,比如說善良,比如說誠實,比如說友誼,它必須使人真正相信,它才能夠存在下去。今天的大學生有著太多的困惑,社會沒有提供象書本中那樣的理性秩序,分配的不公、價值的轉向、道德的傾覆、熱情的消退,我們到底該走什么樣的路,那是該由我們的心靈來告訴自己。

每一次聽到《鹿港小鎮》,我都會這樣地想,一如每一次我聽《閃亮的日子》。我便決意繼續“不合時宜”的理想前程,我珍惜自己的年輕歲月,我愿那當中寫滿歡笑和哭泣,雖然是一首古老的歌,但總有人聽,也總有人和。羅大佑的歌是一篇篇風塵刻划的生命遺稿,我把人生的理想寓于他的音樂理想之中,我不知道這世界未來的主人翁是誰,可是我知道我能永遠聽到那樣熟悉的,哀婉卻執著的光陰的故事。

其實只要你傾心去聽,

你也會聽得到。

(原載《蘋果樹》,復旦校園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