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麗島/羅大佑離我們越來越遠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羅大佑離我們越來越遠

文/煙灰散燼

羅大佑這張自己掏錢發行、名為《美麗島》的新專輯在去年成為音樂圈津津樂道的話題,現在,是因為一場災難的契機,再度令他和這張專輯成為大眾關注的重心──日前羅大佑來北京為專輯作宣傳,宣布把首版版權1萬美元捐給海嘯災民,以愛心支援涉難者。

不知道一張唱片是不是真的可以背負得起宣揚救扶精神的重任﹔反正我更愿意把《美麗島》簡單地看成羅大佑蟄伏十年之后,對自我時光的總結,對一個紛雜時代的思考與感悟,對一份感情流失掉的惋惜。不是非要把音樂作為一種武器和手段不可,還它一個純粹的使命,讓它溫暖一些人的內心,使人能從中得到一些思考和頓悟就足夠了。

很多人會從音樂制作方面來評價羅大佑的作品,例如分析作曲填詞與配器有何優勢和缺陷,歸納它們到底是印度音樂還是電子爵士抑或說唱……無可厚非,這是評論一張音樂專輯好壞的基礎,但是我一直認為,羅大佑最大的意義不是在音樂專業范疇內的闡述﹔他的感染力在歌“外”而非歌“內”。

從早期風靡一時的《童年》,到后來的《阿郎的故事》、《皇后大道》、《愛人同志》……再到這張《美麗島》,羅大佑的音樂一直并不是純粹為了人們的耳朵服務。沒有人會執著于他的聲音或配器完美與否,從他有所缺陷的聲音之中,人們總能夠得到一些真實的共鳴。比如新作里面,有他因SARS有感而發寫下的《伴侶》﹔有他因“白曉燕案”送給白冰冰的《傾城之雨》,還有對跳舞女孩進行情感探索的《舞女》等,始終伴隨著人文精神,充滿著他對這個社會許多現象的思考。要是這張專輯不包含這些,即使有所謂全新的音樂元素加入,也難以拔高它的可聽性。

或許《美麗島》不是一張完美的專輯,但撇開几首政治味道過于濃厚的歌曲,我覺得它仍可算得上一張不可多得的作品。同時我還發現,過去那個羅大佑依然還在,盡管他離我的距離越來越遠。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