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丽岛/告别我们邂逅的巴别塔
w w w . L u o D a y o u . n e t

告别我们邂逅的巴别塔

文/杨波

为一面蛛网找出终点

《美丽岛》,距罗大佑他于1994年底发行的上张唱片《恋曲2000》,已过去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出国、休养、结婚,先是沉默了一段时间,然后出精选辑,并来内地开了一场贬多过褒的巡演,江郎才尽的说法四起,他这些动作也暗合着金盆洗手的常规,也难怪近日去世的黄霑谈到他时说:“一直吃老本他就完了——再好的歌也会老!”后来,他出席了黄霑的葬礼,除了彬彬有礼的追悼外,也有暗暗的冷傲藏在表情里。

内地首发会的主要环节是他与上海著名文化评论家孙孟晋的对话,两人的交流并不通畅,访问者希望能切入对方的内心,做出深夜促膝式的对话,被访者兴意阑珊地敷衍了几个提问后,终于将对话转为一次泛政治的独角演讲。他这样做尽管失礼,却也相当切题于这张专辑的主旨——在将文以载道的欲望扩至大而无当之后,内心不过是一道布景。

这张唱片之所以花去十年,他解释,是因为一直找不到句号,“事情一直在发生,在今年终于告一段落。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唱片中的每一首歌,都指示着这些年里的某件事:1997年的白晓燕撕票案(《倾城之雨》)、1999年的台湾“9.21”大地震(《初恋的少年家》)、2000年台湾政党轮换(《阿辉仔饲着一只狗》)、2001年的“9.11”(《宁静温泉》)、2003年的SARS(《伴侣》)……人世乱成这样,2004年又安宁在哪里?这个句号画得更似问号多些。

能为一面蛛网找出终点的人,却也正应该是他这样的年纪。他生于1954年7月20日,五十而知天命,此时此刻,穷狂极傲、冥顽不化或老谋深算都算不得缺点,而是入世者经年累月后练就的本能。出世的禅宗和尚须有一天什么都不知道了才算得通,而罗大佑却是位一切了然于胸的人。

一口唾沫一个坑

不依借任何唱片公司,《美丽岛》在台湾独立发行,这于唱片工业体制健全的台湾来说,非常罕见。罗大佑解释,这样做是为了维系表达的自由,同时不想因自己一些激烈的歌词而牵连到唱片公司。

专辑中有一半以上的歌曲在或一矢中的,或含沙射影地攻击着台湾当局,以《绿色恐怖份子》和《阿辉饲了一只狗》为甚,并不惜对陈水扁做出人身攻击,如这一句闽南腔“阿辉饲狗会咬人,阿辉饲人会咬狗。”一定有人在为台湾文化环境的宽容而妒忌到青筋暴起,而这发声的权利,又何尝不是罗大佑们一口唾沫一个坑地争取而来?所以,他在那首令人惊诧的Hip-Hop风格结尾曲《真的假的》中Rap道:“这个世界生病了,因为太多人都想当医生;这个世界生病了,因为每个人只剩一张嘴。”

不仅剩下一张嘴的爱尔兰歌星鲍诺涉足国际政务,为第三世界减税及非洲艾滋病防治奔走呼号,这位老摇滚说:“抱怨解决不了问题。”《美丽岛》中,罗大佑多在用尽可能晦涩的象征主义诗歌发表了对这个世界的怨愤和怀疑,而在发布会上,他却讲了一句很滥的话:“我其实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请看专辑封面上,远处虽有高楼华厦,近处却是一片废墟,头顶白云蓝天,端坐真皮沙发的他,黑衣与二郎腿,一脸苦大仇深地盯住对面一朵孤零零的盛开之花。

美丽岛再美丽也是人间

没有人喜欢对自己指手画脚的人,《美丽岛》却偏是一张指手画脚的专辑。我想,每个人都喜欢并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权力,鸡毛被当作令箭也是人性,权力大的草菅人命是伦常,权力小的把老婆吊起来打也是道德。所以罗大佑可以诚实地为十年的人间做总结报告,并请摄影师将他在《美丽岛》中的Video全部用仰角来拍。

但还有“居其位,谋其职”这句话作为反驳,很难想象他可以做一张全部是内心呢喃小曲的唱片,从一开始,他就谋定了铁肩担道义的苦差——人在一心想着担当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地被身份和虚名迷住了眼。其实,罗大佑最迷人之处,首先是他音乐上对旋律的天才。再是对城市市井苦难的反省,还有那叹息着来唱的宿命的爱情观。从这次罗大佑在上海接到台湾来的电话,谈到蓝绿阵营最新洗牌时溢于言表的快乐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变化。

作为占卜高手,林夕难为于“写得比李白还多”,却能旁敲侧击地击中每一个歌手的真心处。他为罗大佑写的《宁静温泉》中有一句“告别我们邂逅的巴别塔”,是《美丽岛》中最为贴近罗大佑内心的句子。若通天塔可建成,人间与天堂有何区别?所以上帝用语言的沟壑使人与人间难以沟通、分营别阵,最终不欢而散。美丽岛再美丽也是人间,可以直通天堂的巴别塔,却已颓然倒塌。

毋庸置疑,《美丽岛》至少会引发评论界铺天盖地的赞美,因为——确实这样——它是新世纪以来无论歌词还是音乐上,最优秀的一张华语主流唱片。这里提出的些许质疑,并不能遮掩其光芒之十一——事实上,能有资格承担这些质疑的人,无论是明星还是学者,无论属于主流还是边缘,实在寥寥。

(来源:外滩画报 2004.12.23)